播放记录

毕淑敏:人性斑斓所有奇异都有内在的逻辑

时间:2021-11-25 13:00:16阅读:76714
距离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出版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但当下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却远比14年前更受关注。由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并集结了倪萍、杨童舒、黄觉等多位演员的《女心理师》11月23日在
第1张图片

第1张图片

1/4
第2张图片

第2张图片

2/4
第3张图片

第3张图片

3/4
第4张图片

第4张图片

4/4

距离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出版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但当下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却远比14年前更受关注。由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并集结了倪萍、杨童舒、黄觉等多位演员的《女心理师》11月23日在优酷全网独播,该剧根据小说《女心理师》改编,毕淑敏担任了该剧文学顾问。11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毕淑敏表示,加强自己内心的心理健康,去疗治心理创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心理学、开心理诊所,创作出小说《女心理师》

除了是知名作家,毕淑敏的另一个身份是医生,她曾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在2007年小说《女心理师》的序言中,毕淑敏写道:“作家在生活之水中游走。我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这就是我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特地去体验这个角色,而是实实在在地救死扶伤。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也无法完全摆脱当医生的感觉。我会关注人的生命,艰难民生感同身受。我不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己的微细觉察中,永远觉得自己和众人紧紧相连。”

《女心理师》是在毕淑敏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小说。说及当初学习心理学,毕淑敏表示纯属偶然,一位朋友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瘫躺床上三个月。毕淑敏在自家墙上的挂历写了一行字:“每周给××打个电话”。“我当医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后来我就按照挂历上的提示,每周都给这个人打电话,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尽管我很忙,还是会多磨蹭一点时间,让她开心。后来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到北师大带学生……我问,我能跟她学习吗?朋友说,那可不知道。后来,我感谢那位朋友说,我能学心理学,多亏你摔断了腰。”

从1998年开始,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师从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学习了心理学的硕士和心理学博士方向的课程。前后大概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学习过程很辛苦,因为我没有心理学的基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很遵守纪律,几年的时间里,我从没有迟到过一次。老师后来跟我说,你的师弟师妹们开始嫉妒你了,说你凭什么学得这样好?老师帮我解释,说毕淑敏把她在别的领域里的知识移植到这边来,比如医学的知识,比如她写作时对人的了解……加上刻苦,所以进步就比较大了。”

毕淑敏说自己学习心理学就是因为对人特别有兴趣,“关于心理学,我觉得是千姿百态,我知道了有这门科学,就很愿意去学习一下。”学习三年多后,毕淑敏开了一个诊所,又过了三年多才开始创作《女心理师》这本小说,“这10年的时间段,刚开始真没有想到要写小说,后来想写的时候,也会觉得挺难的,心理小说大概要么是犯罪心理,要么就是变态心理,很少写普通人的心理。因为普通人的心理不像变态心理学那么惊悚,不像犯罪心理学那么悬念迭出,还是有难度的,但是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很努力把这件事做出来,这样才有了这部小说。”

对于这本小说,毕淑敏曾表示,“这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悬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也许你会哭,我不敢保证。但你一定会笑上几次。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

在为病人治疗时,有的心理师不会指出特别明确的治疗方案,而是让咨询者自我疗愈,毕淑敏则不同,“我学习的这一门流派是人文主义的流派,我个人有一个坚定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我会在治疗过程中,或者咨询的过程中,毫不隐瞒我的观点。并不是给出具体的方案,只是在哲学层面的意义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理清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并不是把我的观念强加给他们,而是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最终的信念,就不会处理好自己的困境。”

电视剧问世历经三轮、十多年的努力

距离小说问世十几年后才推出电视剧,毕淑敏坦承一大原因是改编难度大,“小说变成电视剧的操作在不断进行中,第一轮五年,是一个版权期,我大概签了五年,第一轮五年就没拍出来,最后版权回到我手里。第二轮的制作方把版权接手,又一个五年过去,也没有拍出来。第三次就是现在看的这个,经过了三轮,他们都非常认真,也很努力。前两轮没有变成完整的剧作,我觉得是难度比较高。这次总算是拍出来了,希望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有趣的是,这次《女心理师》拍成电视剧是在飞机上完成的初步意向,毕淑敏回忆说当时正好《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就坐她旁边,“我因为晕机,当时迷迷糊糊。他说他们一直在关注着《女心理师》这部小说,他问我为什么没有拍出来?问版权是不是到期了?我说我得回去查一查,我印象中差不多到了。对于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关注,我觉得并不是只始于在飞机上讨论出来的,他们有长久的关注,我当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电视剧《女心理师》讲述了杨紫饰演的贺顿通过心理咨询,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在相应的心理治疗中,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心理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动人故事。这一路上,贺顿和井柏然饰演的电台主播钱开逸、意外结识的王嘉饰演的好友叶家辉,以及菅纫姿饰演的闺蜜汤莉莉一起,在一系列笑与泪交织的经历中疗愈他人也收获了自愈。

剧本完成之后,剧组要深入生活,毕淑敏带领演员们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部,“心理学部的领导恰好是我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请求我的师兄弟们的支持,他们也是慷慨伸出援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杨紫,听杨紫说,通常人们觉得心理医生都是声色俱厉的,侃侃而谈,到心理学部了解后,她觉得心理医生也可以是很温和的。”

对于演员的表现,毕淑敏表示这是她对电视剧的一个期待,“我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也挺多的,我有所期待,第一,我写的人物,我心中知道他们的长相,我看演员,发现原来也可以长成这样,这算一个朴素的期待。再有一个,因为我所有的电视剧都不是我自己改编的剧本,所以对于剧本的改编我也会有所期待,因为术业有专攻,那是我不内行的部分,也想看看编剧对于这个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再有,好奇他们会怎么样来诠释这些人物,怎么样改编这些故事,他们有哪些新的创造,对于这些我都是满怀期待。”

对改编的态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原著作者对影视改编不满意的新闻并不少见,毕淑敏和影视方达成合作的时候,会提出什么创作要求吗?

毕淑敏表示,每次和合作方最初讨论的时候,她非常在意他们对作品整体的把握,“比如,我希望心理师的故事是能够唤醒人们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在这个飞速变化中的社会,关注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我希望故事是好看的。如果和电视剧制作方就这些主要的问题能达成一致,那么我愿意信任他们,信任编剧,信任导演,信任演员,因为后面那部分是他们创作的广阔领域了,我个人就会保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比较开放的态度。”

在毕淑敏看来,创作理念的相同是她一贯的原则,在这点确定后,她就会“抓大不抓小”,“首先要创作理念上的同步,就是我以前的电视剧,转让版权的时候我也是抓大不抓小,最主要的是理念的相同,这一点在我来讲,是一贯的原则。打一个比方,不一定特别合适,比如,说《红楼梦》有各种各样的版本,都让曹雪芹负责吗?曹雪芹负责的就是原著部分,至于你们是戏说,是拍成粤剧,还是作为卡通形象,曹雪芹会说那部分我不负责,当然我完全不能比曹雪芹,但是这种风格我是向他学习。”

毕淑敏说自己很少看电视剧,但是她个人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第一是源远流长,第二是生生不息。作为这样一个流派,我对它充满了信心,我们生活在当代,都希望看到对当代生活的描述和相关的思考。至于题材,在某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类题材有所偏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可能永远四平八稳。我坚信现实主义题材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也有特别灿烂的前景。”

也因此,在《女心理师》出版十几年后,毕淑敏认为这个话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觉得任何一部小说,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问题,我的初心就是希望人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知道,好多问题的背后,都是由我们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才出现了这样的行动、表现。这是我最基本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内,还有心理。我们年年都会做体检,觉得那个健康就是健康了,但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说什么叫健康?要有生理的健康,有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好,必须是这三者都处在健康的状态,才能说自己是健康的,我想普及一下这样的观念。”

心理问题变多了?还是心理健康更受重视了?

小说《女心理师》以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复杂的人生轨迹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毕淑敏很喜欢贺顿这个人物,“从我的原著小说来说,我希望塑造出一个特别努力、特别好强、特别热爱学习,不断成长的一个女性心理师。尽管她身上有很多弱点,成长中也经受过很多创伤,但是,她仍然相信人性的光明,仍然是温暖而勇敢地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我的初衷。”

从小说出版到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毕淑敏认为国内的心理健康环境变得更好了,“可能大家觉得怎么心理问题这么多?这个地方跳楼了,那个地方投江了,是不是情况更严重了?因为以前我们也没有统计的数字,和现在也难以比较,特别宏观的也不能下结论。我指的变好,是说我们重视到了心理健康这个问题。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在商讨对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除了要有生理上强健的体魄,其实也要有强健的内心,这样才能应对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来越多的挑战。早年间,如果一个运动员失误,我们认为是技不如人,其实最后的时候还是心理不够过硬,已经练过千百次动作了,但是会因为紧张而变形,有其他念头突然涌起而让他有了分神,我们身体之内居住着我们的心理,心理的构成非常复杂,和我们童年经验有关,也和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有关,和我们的潜意识有关。不是说大家一定要成为专家,但是你会知道自己得病了,要到医院去看,要做相应的检查。中国关于心理健康应该也到了这样一个比较普及,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阶段,所以,我觉得比那个时候要好。”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毕淑敏认为有两个非常普遍性的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第一是自卑,第二是分裂。

毕淑敏表示,现在的容貌焦虑、身高焦虑、对职业的鄙视链等等,都是自卑的表现,“我们每个人被方方面面既有的观念挤压,觉得为什么自己不完美,为什么没有生活在大城市,男生嫌自己不够高,女生嫌自己不够漂亮,为什么大学不是211,为什么没有读个博士。特别是年轻人,有很多很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的地方,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战胜自卑,自卑有它存在客观的理由,要说一个人完全不自卑,那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和自卑要有一种把它化腐朽为神奇,化自卑为力量,不是改变自己的出身、容貌、身高,不是做这些外在的工作,而是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强健,让自己不断努力,这些是年轻人容易在心理问题上走入的一个误区。”

对于分裂,毕淑敏解释说,就是现在的时髦用语“双标”。“对一个事情不是坚定不移、身体力行的原则,而是什么时候就用什么,今天用这个原则,明天用那个原则,来回在那里波动,造成我们心理容量巨大的消耗,而且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天天埋怨不公,有很多时候心情抑郁、茫然,包括看别人不顺眼,等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让自己的三观端正,而且坚定不移地去笃信,能够作为自己的基础,作为自己的定盘准则的那些基本的人生观念,这一条也很重要。”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毕淑敏表示,如果是从临床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说,心理疾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是与时俱进的,“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心理问题那些分类不会有大的变化,比如自卑,比如不会处理亲密关系,比如说在亲子教育方面的种种误区,比如说在职场上各种关系的处理,比如对于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认识,等等,这些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加强自己内心的心理健康,去疗治心理创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思思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