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爱奇艺、启蒙影业、江苏文投出品的电视剧《北上》在江苏开机发布。作为中宣部202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影视发展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国家发改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重点推进项目、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精品扶持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2023“大剧看总台”推介剧目,电视剧《北上》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主管单位的亲切指导和大力支持,开机发布现场,《北上》剧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精神和模范带头作用,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相关领导,江苏文投、爱奇艺、启蒙影业的主要负责人莅临现场并致辞发言,要求剧组主创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弘扬正道,“用情用力讲好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期许创作团队从大运河涌动的民族文化浪波中饱蘸墨彩,抒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将《北上》打造为能够深度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
《北上》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的同名小说,由赵冬苓编剧,姚晓峰导演,张书维任总制片人,讲述了以夏凤华、谢望和、邵星池、周海阔、马思艺、陈睿六个运河边长大的年轻人为主线,一段九零后在故乡花街度过纯真青涩的少年时光后,一路沿河北上追寻理想,又顺流而归返还家乡,当荣耀或者失败都成过往之际,扎根花街建设家乡的奋进故事。
花街少年北上南归的成长之路 运河腹地映照社会发展变迁
运河文化植根骨血,运河精神代代相传,这是大运河奔腾百年的传承延续;而真正的运河生活是怎样的,恐怕唯有生活在此的人们才能感受体味。《北上》首度曝光的概念视频中,用老式新闻播报的形式,令观众置身于飞速发展的运河生活,搪瓷缸、“二八大杠”自行车、颜色鲜亮的领带等配饰带着回忆汹涌而来。“花街少年”身在其中,灵动鲜活的笑颜身姿格外动人,蓬勃朝气更是不由得令人相信,有了这样的新鲜血液,运河未来的腾飞发展必定可期。本次《北上》官宣,发布了18位主演的角色海报,装帧精美的书籍封面上,定格“花街少年”和他们的家人们极富故事感的瞬间。另具巧思的是,对人物个性、命运的读解,被精炼的短句定格在腰封上,夏、谢、邵、周、马、陈六家人的命运转轨,与起伏奔涌向前的运河发展同根同源、同气连枝。大运河不仅为花街的家家户户提供了赖以维系生计的环境,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亦如书籍一般,为运河边的人们提供精神养料。
《北上》通过讲述运河沿岸一群少年从相知到相伴再到分离与重聚后的一系列故事,展现出当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担当。运河边的“他们”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现实生活中年轻一代,正在快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家乡和社会,在这样的历史、现实节点上以年轻人的视角讲述运河发展和时代变奏的故事,是现实所需,更是观众所盼。
实力班底匠心汇聚 以真以诚“重现”运河风姿
《北上》主创团队由行业内资深主创、备受观众喜爱的青年和实力派演员组成。编剧赵冬苓、导演姚晓峰以现实题材创作见长,尤其善于呈现大时代与普通人的联系,捕捉散落在生活中的闪光点。正因如此,《北上》所呈现的,少年相识的珍贵情谊如何在时光飞逝中历久弥新,运河人家又将如何互相帮扶、互为支撑走过人生起落,“花街少年”和他们的家庭故事自然令人心生期待和向往。《北上》让普通人和普通人的生活跃然荧屏,也深情回应贴近生活、人民至上的创作者责任。
“贴地飞行”的生活故事务必要每个环节都扎实、耐心和细心,缺一不可。剧组在大运河沿线取景,全面展示大运河特别是新时代大运河江苏段的风土人情。为了更好地呈现不同阶段运河沿线的风貌,以及运河人家的生活细节,剧组建起了一条江南风情和历史古韵交辉的“花街”,更是在空地上盖起了房子——剧中的重要场景之一,花街小院,力求能让荧屏前的观众看到真实的生活肌理。现实主义创作贵在“真”,《北上》的创作者们身体力行,以真心、真情投入创作,在荧屏上重现运河绵延千年,历史和现实交辉,传统和现代共融的时代风姿,展现了一线创作者的美学旨趣和责任感。
青春表达为现实书写增添新注脚 运河“文化名片”闪烁时代华光
大运河承载的奔涌不息的千年文脉、光辉璀璨的华夏文明、鲜活流动的运河文化,为文艺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新时代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影视剧作品作为传播范围广、受众基数大的大众文化艺术形态,自然也承担着传承弘扬新时代运河文化的责任。
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江苏省的影视创作更是走在前列,在高质量发展上勇于挑大梁的同时,在繁荣新时代文化文艺上全力做贡献。《北上》在新时代以青春表达讲述运河故事,描绘出运河孕育优秀⼉女为了理想⽽拼搏的⽣动画卷,在现实书写中融入青春表达,更以浓郁地域、时代氛围,打造一张从江苏到全国,熠熠生辉的运河“文化名片”。